分类法:对所有的BUG进行分类,识别出共性的问题。
根据分析的角度不同,也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,仅供参考:
发生阶段:冒烟测试、迭代测试、SIT测试、UAT测试、生产;根据BUG的发生阶段,我们可以观察BUG是否收敛,如果整体趋势是收敛的,那么分析的重点就可以放到UAT和生产的具体BUG上。如果发现BUG没有收敛,或者趋势不明显,那就要优先分析流程和测试策略,这时候去分析某个BUG的根因意义就不大了。
产生原因:这个就有很多维度,比如需求问题、设计问题、编码问题、接口问题、数据问题等等;根据产生的原因,我们可以观察BUG集中发生在哪个阶段,大概的原因是什么。有助于研发去规范和改进研发过程,毕竟这是BUG产生的直接原因。
分类法适用于宏观BUG分析,有助于我们从整体审视BUG的生命周期,发现流程性的问题,而不是只关注某个BUG。
根因法:针对某类或者某个具体的BUG,进行刨根问底,找到BUG的根源。常用的方法有5Y法和5M1E法。
5Y法:是一种问题解决技术,旨在找出一个问题的根本原因。它通过连续追问"为什么"来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,直到找到最终的根本原因。让问题不浮于表面。
5M1E法:是一种用于问题解决和过程改进的工具,它通过分类和归类来识别和分离影响某个过程的因素。5M1E代表的是材料、方法、人力、机器、测量/环境和效应,其中效应是该模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。
对于根因分析法,分析到什么程度才是“根因”呢:最直接的指标就是产生的结果是否是“可行动的”。如果一个结果是不可行动的,往往意味着深度或者抽象不够。
推荐阅读: